汇丰娱乐
“我既不是大师,也不是老师,你们才是自己的老师。”9月24日晚,第八届平遥国际影展迎来陈凯歌电影大师班。面对前来“膜拜”大导的年轻学子,陈凯歌回忆起他40年前的导演首作《黄土地》,勉励年轻人保持自由之心,以认真的态度从事创作。
今年正值华语电影经典《黄土地》横空出世40周年,本届电影展特意将主题定为“这把泥土”,不仅为陈凯歌颁发“东西方交流贡献荣誉”,还请来《黄土地》主演王学圻一起交流。在当晚的影展开幕式上,歌手韦唯还献唱了影片主题曲《女儿歌》。
《黄土地》表现土地与人的关系
当晚9点,平遥电影宫的“小城之春”影厅门口排起了近50米的长队,队伍中多为热爱电影的年轻人。这场放映的票价为80元,不少学生专门从外地赶来,只为一睹陈凯歌风采。
“我看在座的基本都是年轻学子,向你们致敬!中国电影的未来属于你们。”大师班刚开始,陈凯歌向观众问好,随即聊起当年他拍摄《黄土地》的背景。他感慨,那是一个崇尚艺术的时代。陈凯歌回忆,当年他带领几位主创去黄陵县采风,到达黄帝陵时已近黄昏,赫然见一块石碑上写“文官到此下轿,武官到此下马”,心生畏惧之心,低着头一步步走到黄帝陵,哐当跪倒。又看到宽广博大的黄河平静地流淌,看到当地贫穷但拥有强大生命力的百姓,深刻感受到土地与人的关系:土地孕育、滋养人,同时也压抑、束缚了人。这就是《黄土地》的主题。
王学圻手舞足蹈忆当年
“《黄土地》是40年前拍的,但回想起来就跟昨天的事似的。”大师班现场,王学圻忆起当年的拍摄趣事和他眼里的陈凯歌,讲得手舞足蹈。他笑言,很多细节连陈凯歌自己都记不清了,但他还记得。
那时王学圻还在话剧团当演员,一想到拍电影,非常兴奋。他记得进组第一天,晚上10点钟到延安,吃完饭、洗完澡后全组开会,导演、摄影、美术等轮流阐述,一直讨论到半夜两点多,早上五点来钟就上山拍戏。“我特别高兴,拿着红旗,让往上就往上,让往下就往下,山还那么远,跑了半天。到了山顶,一身的汗,风一吹就恶心。我心想,我再也不拍电影了,太苦了!拍完后,我走下山,很不高兴,看见陈凯歌导演跟每个人握手,说谢谢你,第一镜!看见我,他跑着过来,说,学圻,谢谢你。我心想,拍电影这事还行,挺有荣誉感。”王学圻说。
当时胶片珍贵,每个镜头都得“拉尺度”。王学圻边比画边讲:“凯歌那时候老说你来帮我拉尺度,他拿着秒表,让我从门口挑水进来,倒进水缸,看要多少秒,然后换算成多少尺、要多少胶片,再算出每个镜头能拍几遍,如果多拍了,就算超支。好几百个镜头!每个镜头都要一个一个算。”王学圻还透露,片尾翠巧划船出走,戴的头巾用的是陈凯歌的洗脸巾,因为当时没找到合适的道具。
“我们拍《黄土地》的时候是玩着拍的,没有纯粹把它当成一项工作来做,对很多事情充满了兴趣。那个状态难得,但也是转瞬即逝的。”陈凯歌说,当时整个剧组就两辆车,一辆给摄影,其他人都上另一辆。“拍下来花了35万块钱,那时觉得很贵,35万拍一个电影,不得了,今天看就不算什么事情了。”
拍电影必须不失赤子之心
作为标志着第五代导演真正崛起的作品,《黄土地》当年上映确有石破天惊之感。影片现代化的电影语言震惊世界影坛:没想到经过长时间的封闭之后,中国内地还能拍出表达如此深邃、风格如此突破的电影。身为第六代导演代表的贾樟柯说,《黄土地》曾带给包括他在内的许多中国导演共同的美好回忆。
当被问及这样的创作从何而来时,陈凯歌坦言,所谓现代感与诗意,都是很难言说的,可遇而不可寻。“我相信所有导演都一样,在创作中有很多痛苦彷徨的时刻,其实就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的时刻,这才成就了你的作品的独特性。电影语言需要花好多时间内省。心里想明白的时候,可能说不出来,但是能拍出来,这是有可能的。所以我们一定要让我们的内心是自由的、有想象力的。没有想象力,就永远没办法突破。”
灵感不一定随时降临,但认真的态度却可以一直保持。陈凯歌说,当时拍一场女演员挑水的戏,他听见有人在后头喊停。“除了导演谁能喊停?但是他喊了。他说,桶里的水不够多,看着真假。于是我们就重新倒水,重新拍。”他说,拍了这么多年电影,最大的体会是,一切莫过于情真。“搞电影创作的人,必须不失赤子之心。一旦开始算计,一定有人能看出来。怎样保持我们那一点天真,是每一个做电影的,尤其是一开始学习电影的年轻人,应该一直记着。”他直言,自己的作品是否真正做到情真意切,导演内心是能判断出的。
陈凯歌笑言,拍《黄土地》时他32岁,他觉得能拍出特别牛的电影,可能是人比较年轻的时候。然后他问身边的贾樟柯,拍《小武》时多大。当得到27岁的回应时,陈凯歌笑了:“你看看,他比我还小5岁。”
现场合影时,陈凯歌微曲的双腿走起路来已经有些蹒跚。今年72岁的他依旧活跃在创作一线,在电影的道路上,他仍在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