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丰娱乐
为期11天的2024“我与地坛”北京书市于昨日在地坛公园圆满收官,累计接待读者50.67万人次。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书市不过就是图书大集:卖便宜书,买便宜书。但是2024年的“我与地坛”书市却打破了这一刻板印象——原来书市可以这样青春,这样好玩。何谓青春?引领文化潮流;何谓好玩?满足多元需求。书市带来的快乐,已经不只是淘书那么简单了,它更像是一个大的平台,通过各种活动与游戏,让参与者徜徉于文化的海洋之中。其实,“我”与“地坛”都正青春,“我与地坛”与北京,都正青春,我们都在青春的路上,在靓丽文化的风景线上,奔跑着。正是这样的书市,才会吸引来更多的年轻人。期待未来,这个建立在北京老文化地标的老牌书市,会有着更年轻、更大胆的创意。
图书选品分类更垂直逛展选书今年“更省心”
林荫路两侧的展棚错落有致地铺满地坛公园,年轻人结伴而来,饶有兴致地分享彼此喜欢的作家、淘到的好书;亲子家庭边逛边淘,小小的露营车堆满了书籍;小读者们踮起脚尖,探起身子在展位上一字一句地阅读;不乏“书迷”“书虫”有备而来,享受书海淘“金”的乐趣。“三刷地坛书市”“逛了又逛”“收获满满”成了地坛书市的网上热词,“圈粉”众多读者,成摞、成箱、成袋购书成为书市中的一道靓丽风景线。“一家三口分别来逛,累计来了十次,选购了二十余本好书。”这是市民徐女士的逛展体验。
据了解,本届书市展销40余万种精品好书,品类涉及历史文化、文学经典、人文社科、儿童绘本、青少年科普读物以及外文图书与音像制品,满足了老中青读者的多元阅读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书市细分选品,匠心设计的文学艺术、历史文化、童书绘本、生活休闲四大专题图书街区一亮相,便受到不少读者称赞。市民韩女士表示,“街区的设立,图书分类更垂直,满足了各类读者的选购需求,逛展选书更具针对性,非常省心。”
买文创集套章留下“我与地坛”美好记忆
设计创新、颜值出众、实用性强并承载特定文化内涵的不少文创产品成为书市爆款好物,正在引领文化新风尚。如中信出版集团“作家态度”杜邦纸包,北京图书大厦“北京中轴线”主题冰箱贴,王府井书店“地坛”限定明信片等,受到年轻读者的追捧,不少都成为书市上的“断货王”。
此外,书市主题印章,出版社、书店等各参展商特色印章、套色印章,也“俘获”了一众集章爱好者,青年、亲子家庭和许多老年人纷纷加入,排起长队加盖满满的“文化仪式感”,留下属于自己和地坛的美好记忆。
线上讨论度高是本届书市的另一大特色,读者纷纷在线拍照打卡,随时分享“书市逛展攻略”“好书好物以及活动推荐”等“种草”笔记,“我与地坛”“地坛书市”“地坛与史铁生”“地坛看海”“地坛书市过中秋”等话题热度也在各新媒体平台持续不减,不少网友发出“地坛书市太好逛,还想再来”的评论。
观“旧书”得“新知”创新表达助推传统文化传承
今年的地坛书市“旧书新知”专区策划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典籍篇”专题展览,共展出42类60余件古旧文献展品。这些展出的古籍原物,拉近了读者和典籍的距离。
中国书店、天津市古籍书店、藏书报、孔夫子旧书网、布衣书局开展的“京津冀古旧书联合展销”,展销品种超过10万种,涵盖名家签名本、文学名著、历史典籍、人文社科、艺术画册、老版连环画等,吸引了大批“古旧书书迷”前来淘书,其中不乏年轻读者。更有不少读者朋友用闲置旧书兑换购书券选购图书,乐享“旧书换书”的趣味。
此外,中国书店举办的“古籍修复数字化新探索——《古籍修复师》功能游戏跨界实践”分享会,将古籍修复与线上游戏首次连接,让读者感到新奇。“中国古籍装帧形式”“精品旧书竞买活动”等专题活动,通过多元形式的创新表达,助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骑行古都听讲座见大咖文化活动场场人气爆棚
听讲座、见大咖也成为读者走进书市的重要原因之一。11天展期,3个活动区,“史铁生和他的朋友们”等167场文化活动持续上演,人气爆棚。
曹文轩、乔叶等文坛名家,汪兆骞、梁小民等学术精英,敬一丹、关牧村等社会名人,以图书分享、主题讲座、新书首发、读书会等多种形式分享读书心得和创作感悟,为读者带来全新阅读体验。
书市期间,还开展了“‘京’彩文化青春绽放”大学生骑行活动,中央民族大学、北京联合大学、中国戏曲学院、首都师范大学等四所北京高校的80余名学生骑行古都街巷,品尝地道京味小吃,聆听书市文化讲座,感受北京文化魅力。200余名小学生走进地坛,参与丰富多彩的“逛地坛”活动,品书香、盖印章、听讲座,感受地坛书市的文韵书香。小同学们说:“书市开在公园中,很轻松,图书非常丰富,还非常有趣!”
现场
在地坛书市见证“阅读的力量”
昨日下午,地坛公园书市上的广播里传来了“书市闭幕,诸位读者游客禁止入园”的语音提示。各街区展位工作人员开始忙着撤展,将书架上的图书用牛皮纸打包;在夕阳的余晖里,仍有一些读者徘徊在书市摊位前捡漏打折图书。
对于这为期11天的地坛书市展销情况,钟书阁展位负责人向爱群表示,“地坛书市赶上了中秋小长假,读者客流暴增。再者秋高气爽,天公作美,这11天时间里,仅有一天是下雨天,而且还是工作日,对我们生意没多大影响。”
雍和书庭与地坛公园东门仅隔着一条马路,参展人员李京晨表示,地坛书市这些天,展位上的一些名家签名本图书销售完,他们就来回跑着补货。一天要跑四五个来回。“去年地坛书市我们派一个人在展位守摊,今年就得四个人守摊,就这样还忙不过来。”
相比于雍和书庭店内每天围着有限的读者顾客转,地坛书市的空间无限大。李京晨称,这就需要做好大众客群的图书选品服务。“我们既要照顾到一些高品质阅读的读者,也要有适合浅层次阅读的图书。可以说,地坛书市繁荣了我们这一条街的书香气,给我们集聚了人气,制造了品牌效应。”
宁夏银川的夏玉女士最近来北京出差,赶在地坛书市最后一天,她提着行李箱来游逛。“我从事英语培训,将地坛书市上选购的100多本绘本发了快递。我自己也挑选了一些中英双语图书,装在这行李箱里。”夏玉边说着,边从行李箱里取出她购买的《做最了不起的自己》《玫瑰的名字》等图书,向北青报记者展示。
夏玉还称,能在这样一个古树参天的公园里办书展,既接地气,也很有烟火气,这才是真正的全民阅读。尤其是当她看到一位老年读者坐在展位前,拿着放大镜仔细阅读着手里的图书,她被这一幕所触动,赶紧掏出手机将这一画面拍摄了下来。“她都那么大年纪了,还醉心于阅读,这就是阅读的力量。我们年轻人更应该用书籍来充实自己,改变人生思想观念。”夏玉坦言。
故事
“我与地坛”:从阅读者到志愿者的蜕变
现年22岁的韦世元,是一名大四学生。韦世元在北京生活多年,向北京青年报记者讲述了他从地坛书市的一名读者转变为活动志愿者的心路历程。本届书市167场“地坛文化讲堂”活动,他全程参与了60场,服务嘉宾及读者的同时,他对地坛书市以及阅读这件事儿,有了新的认识。
儿时印象
地坛书市有独特韵味,很接地气
对于地坛书市的印象,韦世元称,对他来说其实已经很久远了。“在2023年地坛书市回归之前,来地坛公园还是小学时候,要说买到过什么书我早已记不清了。”
地坛公园是北京“九坛八庙”之一,在韦世元看来,在这里办书市有一种独特的韵味。第一个就是清凉,地坛里的古树遮住了阳光,红墙、绿瓦,地坛用自己独有的“海”增添了一种清凉之意;第二就是接地气,地坛本是皇家祭祀场所,建筑规制让人很容易规划路线,找到自己的目标。
身份转换
全程参与60场活动
今年的地坛书市,韦世元完成了从阅读者到志愿者的身份转换。
“北京发行集团在我家边上开了一家幽默主题书店,在那里我结识了新华文化公司的岂航老师,我们聊了很多跟阅读和书店有关的事情。后来我开始参与到公司其他的文化活动当中,靠着年轻人精力充沛与大家一起工作,利用课余时间志愿为北京全民阅读工程和书香京城建设服务。”韦世元说。
韦世元跟随活动承办方北京发行集团为读者筹备了167场“地坛文化讲堂”活动,其中全程参与的活动在60场左右,每天从早上9点忙到下午5点,他的活动日程排得满满当当的。但每天在活动现场看到座无虚席,场外还围着一圈又一圈的读者,这时他感觉自己前期的筹备工作都是值得的。
对于韦世元来说,地坛书市期间,最累的活动要数中秋当天,歌唱家关牧村个人自传《我和我的歌》新书签售会了。那天他用了很长时间做了会场布置,从下午4点到晚上9点,忙得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那天读者热情特别高,他们哼着‘打起手鼓唱起歌’围在主会场周围,我也被现场的这种氛围所感染。”韦世元称。
阅读观察
阅读没必要追逐风尚
每天忙不停地服务地坛书市之余,韦世元也会抽空去逛书市。“以前逛书市都一捆一捆买书,这次书市是看别人一捆一捆买书。虽然我没有把整个书市转遍,但是‘旧书新知’展区肯定是要去的,中国书店一直是我买旧书的首选,这次也不例外。”韦世元边说着,边向北青报记者介绍着他的战利品:上海译文66万字带原版插画的《十日谈》,陀思妥耶夫斯基夫人写的《一八六七年日记》,还有他以前在学校见到别人读过还没来得及买的《福楼拜的鹦鹉》等等,加一起收获了二十来本书。
在韦世元看来,文字一旦呈现在了纸上,就会成为历史,或许是真实事件,或许是艺术加工,或许是对未来的想象……在阅读旧书的过程中,泛黄的纸张会加深历史的沉淀感,看到几十年前人们生活的真实面貌和对未来的憧憬,从其中他也可以找到更多奋斗的力量,拓宽想象的世界。
韦世元建议大家去读自己喜欢的书,阅读是私人的,没必要追逐风尚,找到快乐才是最重要的。
分享收获
为读者找书,为书找读者
这次地坛书市留给韦世元最大的感受就是热闹,同时看到了很多年轻读者的身影。从9月11日开始“入驻”地坛公园,这次他收获最多的就是思想。从与李燕琨爷爷探讨他的好友史铁生先生的价值观,到感受安意如老师意念的强大和思想世界的广阔;从汪兆骞分享自己上班时“为他人作嫁衣裳”,退休后继续“服务”文化学者的故事,到听徐晓静介绍古籍修复和装帧技术……韦世元从这些名家讲座中收获到书籍背后的故事,学会了在阅读中变得更加谦逊。
他还发现,打印盖章和购买冰箱贴是今年地坛书市最流行的“到此一游方式”。“很多读者问我,集齐书市印章有什么好处?我告诉他,您会有一段美好的回忆。当然,相比打卡和购买文创,选书才是书市的价值和意义。”韦世元说道。
他还希望,未来地坛书市需要在利用文创和打卡集章吸引读者到来的同时,配合讲座分享打造配套内容,提供更多样的文化体验活动。只有让读者深入参与,才能更好传播文化价值,真正实现“为读者找书,为书找读者”。
本版文/本报记者张恩杰
摄影/本报记者张恩杰杨益李娜
统筹/满羿